最近,有位小伙伴兴致勃勃地告诉通通,说他准备去体验一下「复兴号」动卧。根据他的理解,这应该就代表着国内最先进的列车体验。然而,在通通追问其具体车次后发现,他将要乘坐的是CR200J型动车组,实际上这只是普速列车的升级,与传统认知上的动分动卧实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对话后,让他对「复兴号」的认知产生了不小的困惑。

ECE470FA-E150-4A97-815E-921BAE63B7C3.png

相信这位小伙伴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许多朋友的认知里,「复兴号」三个字几乎与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平稳、静谧、舒适画上了等号。也正因如此,当他们满怀期待地踏上某些「复兴号」列车时,巨大的体验落差感便油然而生。那么,同样悬挂CR标志、同属「复兴号」品牌,其内部的技术构成和实际体验究竟有何差异?今天,通通就带大家从更详细的角度,剖析这个家族内部的巨大不同。

A0158AEE-21B9-4FE8-9415-268A1F15995A.jpg

「复兴号」作为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统一品牌,2013年起开始研发,自2015年首款列车问世至今,历经多年发展,目前已经涵盖了时速160~400km/h各个等级的客运动车组列车,成功树立了高速、平稳、静谧、舒适的标杆形象。不过,为了以相对经济的成本,对庞大的普速铁路网进行现代化升级,实现既有普速列车更新换代,CR200J型动车组也被纳入了「复兴号」家族之中。

5C8B5871-2E54-4BCE-BEAE-52D28FD52AF5.png

然而,正是这种“向下兼容”的纳入策略,埋下了品牌认知与体验错位的种子。特别是第一代CR200J,采用了和普速列车类似的车厢风挡结构,在过弯时会摩擦发出声音且气密性也有显著不足。更关键的是,为了与既有的普速铁路站台和设备兼容,CR200J与既有25T普速车底保持了相同的尺寸,无论是座椅的宽度还是过道的空间都显得不足,甚至座椅方向还有可能无法旋转,对于追求宽敞舒适的旅客来说,这种“挤压感”会显著影响乘坐的满意度。

ADB08CDB-67AE-401D-B8E6-CD8A20AD608E.jpg

虽然它也被赋予了「复兴号」的家族名号,内部装饰、座椅也都更新为同样的标准,但其源自普速客车的转向架技术、车体尺寸和风挡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无法提供高速动车组那般静谧平稳的旅行体验。

更不用提,在12306上购票时,这种体验的差异却被一视同仁地抹平了。不仅所有类型的「复兴号」在车次信息旁都毫无差别地显示着醒目的标签,甚至App上也贴心地提供了筛选功能,一键勾选便能滤掉所有非复兴号车次。对于不熟悉具体车型的乘客来说,无异于官方下场盖章认证:只要你选了这个,就是最好的。

4E31A818-6F8C-478D-96A0-8B7390F3E520.JPEG

以上图中的北京—成都为例,当你看到这样一副景象,D49次挂上了「复兴号」和代表卧铺的「铺」标识,相对于其他动车组低廉的起售票价,以及如此靠前的车次号段,这一定是高级车吧?实际上,符合大家传统认知上的动卧则是藏在底下的D965和D967次,左上角反而没有了额外的标识。可想而知,当满怀期待的乘客用这个筛选键选出了一趟CR200J时,那种来自官方推荐的保证与实际乘坐的割裂感,恐怕才是最让人哭笑不得的。

CB1F54C6-5B62-44C4-8F32-F83471A9BBB7.jpg

从战略上看,这是盘活存量铁路资源、提升普遍服务水平的妙棋。但从品牌角度看,当一款设计时速仅160公里、主要服务于既有线路的动车组,和与代表中国高铁最高水平的时速350公里标杆车共用同一个品牌时,品牌的内涵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稀释了。旅客依据这个单一标签做出的选择无异于开盲盒,也无法单纯凭借「复兴号」这个名字,准确预判自己将要获得怎样的出行体验。

2EC5AD69-BAA0-415D-8728-E3636EFFC654.jpg

可以说,这种一标多用的策略,在宏观上推动了路网的快速升级,但在微观上,也确实给旅客带来了开盲盒般的乘车困扰,削弱了「复兴号」作为高品质出行代表的品牌辨识度。那么大家怎么看这一现状呢?如果要推荐朋友出行的话,你会怎么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873CF9C0-8C0B-4FA2-AB9B-ED4F58EAFC3E.jpg

了解了不同车型的差距,不妨也来看看通通的多能随身袋吧。不仅有CR400AF和CR400BF主题,也有可以捧在手心的CR200J,可谓是「复兴号」全家桶,点击这里进入通品荟商城购买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