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相关渠道显示,10月30日起,国内多条铁路干线及城际线路将迎来一轮公布票价的集中上调,涨幅均为20%。其中包括西成客专、成绵城际、杭甬高铁D车、杭深线甬厦段、鹰厦线、邕北铁路、沪昆高铁长昆段G车、沪昆高铁沪长段D车,部分线路的公布票价更是达到了0.48元/公里。


其中,经过通通计算,杭深线宁波—厦门北区间的动车组列车二等座运价大约由原来的0.37元/公里上浮至0.44元/公里,一等座运价大约由原来的0.59元/公里上浮至0.71元/公里。以D3123次列车(杭州东—广州东)为例,其杭州东—厦门北区间的二等座公布票价从352元调整为422元,上涨70元;一等座从563元上调至675元,上涨112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主要涉及该区间的D字头列车,而杭深线杭州东—宁波段的G车因去年已完成调价,此次不受影响。


此外,单就杭深线福厦段而言,以D2411次列车(福州南—东莞南)为例,其福州南—厦门北区间的二等座公布票价从84元调整为100元,上涨16元;一等座从134元上调至160元,上涨26元。此番涨价也进一步缩小了既有杭深线与新建甬广高铁在同一区间内公里运价的差距,福厦两座城市之间的动车组公布票价也历史性的来到了三位数。

通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次调整的是「公布票价」,可理解为相应区间票价的「天花板」。目前,大部分车次的「执行票价」(即实际车票价格)并未立即跟随上调,仍维持原样。然而,此举为国铁后续实施更灵活的票价浮动机制提供了更大空间,未来在热门时段,票价可能会更频繁地接近或达到这一上限。
近年来,中国各高等级铁路线的公里运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铁路部门此前曾表示,建立灵活定价机制有助于优化运营,提升服务品质,并反映不断变化的运营成本。但票价上浮,尤其是在出行需求旺盛的线路上,确实增加了频繁利用国铁跨城通勤者的经济压力。

以福州和厦门两座城市为例,既有杭深线福厦段长期维持210km/h左右的运营速度,旅行时间相较开通初期明显延长。新建甬广高铁福厦段开通后,既有线几乎无复速250km/h的可能性。在「速度不及当年」的背景下,仍有大量体验不佳的早期车型运营,乘务员时不时通过「大声叫卖」的方式严重拉低动车组档次,而票价却屡次提涨,使得旅客对「性价比」的感知显著降低。
另外,随着区域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私家车的点对点通达性不断提升。而动车组列车在福厦之间不仅排图时有波动(如标杆车次在调图后被频繁削减),整体出行时间的优势也已不再明显。持续上涨的票价,可能促使更多旅客转向时间更为灵活的自驾出行。

通通认为,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与承担公共交通普惠属性之间取得平衡,是运营方在调整票价时不应回避的课题。当所谓「灵活定价」在现实中多表现为「灵活上涨」,而服务的提升与票价的涨幅尚未形成清晰、可感的正比关系时,这样的调整难免被视作单方面增加旅客负担的举措。当「提升品质」成为涨价的万能托词,而普通旅客却要为此持续买单时,这样的「市场化改革」究竟是谁受益,恐怕需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