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晚,随着末班车缓缓开出,一条曾被市民亲切地称为“红色长龙”、奔跑了整整十九年的公交线路——杭州快速公交B1线,终于跑完了它的最后一程。执行这趟收官之旅的,是一台不起眼的8米单机小巴,与它诞生之初那18米长的庞然身躯形成了天差地别的对比,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兴衰史。从次日起,B1线化身为200路,“BRT”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号,也将在杭州的公共交通版图上彻底成为历史。
杭州B1线末班车(图:城探轩轩)
一个曾是中国大陆第二个拥有BRT系统、风光无限的城市,为何在十九年后,亲手为自己的快速公交时代画上了句号?从“全国第二”到“全员毕业”,这背后,是一个城市交通发展逻辑的深刻变迁,也是一代人青春记忆的落幕。今天,通通带大家一起回顾杭州BRT从诞生、辉煌到最终谢幕的全过程,探寻其大起大落背后的深层原因。
红色长龙的诞生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二十一世纪初。那时的杭州,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扩张,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而地铁还停留在遥远的图纸上。怎么办?这座城市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解决方案。于是,被誉为“地面地铁”的快速公交系统(BRT)被推上了前台。
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选择。2006年4月26日,杭州交通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那个公交路号还普遍带字母的年代,“K”代表着对空调的期许,而“B”的横空出世,则俨然成了“Next Level”公交的代名词。
随着第一辆大红色的青年牌18米铰接客车驶出,杭州成为中国第二个开通BRT的城市。这批拥有德国尼奥普兰血统的客车,不仅外观震撼,还创新引入了弥漫式空调和原本只有旅游线路才特供的中英双语报站,乘坐体验堪称顶级。它那身极具辨识度的大红配色,也被公交迷们亲切地称为“消防红”。
BRT专用站台
凭借专用道、专用站台和信号优先等“黑科技”,B1线的平均时速几乎是常规公交的一倍,革命性地缩短了主城到下沙的通勤时间,成为无数下沙学子和市民心中不可替代的“生命线”。
黄金时代与流动记忆
曾短暂在BRT系统内服役的“大红鹰”
B1线的成功是现象级的,很快,B2、B3、B4……一张以BRT为骨干的公交大网迅速铺开。在鼎盛时期,乘客可在站台内免费换乘其它线路,甚至还有常规线路充当BRT摆渡线,日客流量曾超过30万人次。那些高级的铰接客车,包括后来短暂服役过的宇通“大红鹰”,吸引了全国公交迷前来“打卡”,成为杭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曾几何时,BRT顶闸也是日常
对于整整一代杭州人来说,BRT是流动的城市记忆。有人在摇晃的车厢里读完了大学的文献,把它当作“移动图书馆”;有人坐在车上,看着窗外从农田阡陌变为高楼林立,见证了城市的飞速变迁。当然,还有那“沙丁鱼罐头”般的拥挤,这句略带抱怨却又充满怀念的话,恰恰证明了它在当时是多么不可或缺。
地下轰鸣与悄然落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2年,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巨兽”从地下苏醒——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它的走向与B1线高度重合,凭借更快的速度和准点率,迅速分流了BRT的客流。市民的选择是理性的,当时间成为更宝贵的资源时,BRT曾经引以为傲的速度优势黯然失色。
而这,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它诞生之初的深层使命。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杭州BRT自规划之初就承担着“地铁先导线”的战略作用。它的大致走向,与后续地铁的修建规划有着深刻的关联:B1线对应地铁1号线,B2线对应2号线,B3线对应3号线……可以说,BRT的使命,就是在地铁成网前,为城市发展开路,为新城崛起培育客流。
但杭州BRT并未立刻缴械。事实上,杭州是中国大陆极少数曾认真尝试过使用干线公交和地铁形成正面竞争的城市。在这场勇敢的“挑战”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B2C线的故事。在那个地铁5号线还只到良睦路、更快的19号线(机场快线)都还没影的年代,B2C线凭借其点对点的运输优势,快速连接市区与未来科技城,对于乘客而言,它比需要多次换乘的地铁更具吸引力。这可以说是BRT在地铁时代下,一次主动求变、寻找生存空间的勇敢尝试。只可惜,这次勇敢的尝试终究抵不过地铁网络化发展的浪潮,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成网,B2C线的优势也逐渐消失。
BRT后期车辆不再设置专属涂装
B2C线的结局,只是整个BRT系统在地铁时代下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全方位的衰落迹象早已显现。2020年6月,所有标志性的铰接客车全部下线,取而代之的单机车辆不再有专属涂装,BRT的存在感开始逐步降低。
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8月14日,在那一天,杭州公交集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调整:除B1外,所有线路摘掉“B”字头路号;陆续取消站内免费换乘;开放专用道。这套组合拳,精准地瓦解了BRT作为一个“系统”的核心要素。从那时起,杭州BRT的时代,其实已悄然落幕。
光荣毕业
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杭州BRT的这次谢幕呢?它并非一次失败的退场,更像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兵,在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光荣毕业。
它曾是城市格局的塑造者,用车轮为新城拉开了骨架;它曾是公交文化的启蒙者,为地铁时代培养了宝贵的出行习惯;它更是集体记忆的承载者,车厢里满载着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今天,BRT的谢幕,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更高阶的开始。它为杭州构建一个以地铁为骨骼、地面公交为血肉的综合交通体系,腾出了宝贵的空间。
杭州的BRT故事,始于B1,亦终于B1。从2006年第一辆红色铰接客车驶出,到2025年最后一班单机小巴归站,这趟仿佛“满十八减十”的旅程跑了十九年,终究还是没能撑过第二十个年头,画上了一个圆满而又略带遗憾的句号。这何尝不是一种善始善终。
B1的故事讲完了,但它所承载的无数记忆,已经汇入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杭州的交通传奇,也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书写。各位小伙伴,关于那条曾经的“红色长龙”,关于这段善始善终的旅程,你有什么独家的记忆吗?快来留言告诉通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