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地铁末班车的点下车的你,是否有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地铁不能再开的迟一些,甚至是24小时都运营呢?深夜的地铁站是彻底没有人了,还是说有另一番乘客见不到的天地?带着同样的好奇,通通受成都轨道集团的邀请,走进了成都地铁1号线的韦家碾站,探访一下运营结束之后,地铁站内到底是什么景象。
韦家碾站是1号线北端的终点站。当末班车载着最后的乘客抵达,车站完成清客后,进入关站状态。通通抵达车站的时候已经是午夜0点,此刻车站出入口的卷帘门已经关闭,对于乘客来说,一天的地铁运营已经结束;但对于综合检修、信号、接触网、轨道、土建结构等专业的地铁工作者来说,最紧张繁忙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在你不怎么会留意到的车控室里,即使车站已经停止运营服务,值班人员依旧24小时在岗,通过监控紧盯着车站和轨行区的每一个角落,随时准备响应突发事件。保洁人员开始对卫生间等设施进行深度清洁。为了节能,站厅的大部分照明会切换到夜间模式,电扶梯和票务设备也会暂停服务,值班人员同步清点回收自动售票机内的票款并补充车票,检查机器进行保养。
轨行区是夜间检修的主场,在跟随施工人员完成请点后,我们进入韦家碾站至升仙湖站下行区间隧道。所谓“请点”,就是作业人员在进入轨行区作业前,向调度报告人员、工具及作业计划,并获得许可。相应地,作业完成后也需“销点”,确认区间已恢复至可安全行车的状态。当晚有6个专业组在这一区间作业,他们将分别对扶梯、屏蔽门、信号系统、供电接触网、钢轨线路、隧道结构等进行精细到毫米的检查和维修。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作业人员在轨行区内施工的场景。无论是钢轨探伤,还是对可以称作地铁列车直接动力来源的接触网进行检测,都需要在地铁线路全线停运、列车回库、正线接触网断电后开展。之所以在深夜进行这些维护,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对乘客出行的影响,在运营效益和安全间取得一定的平衡。这样的操作和高铁的天窗期非常相似,并且作业人员要在轧道车发出前收工,施工的时间相当紧张,通常不得低于4小时。
地铁虽然没有24小时运营,但地铁工作人员却在24小时工作,地铁系统也在24小时不停运转。所以,当地铁线路在地图上“熄灭”时,它并非陷入沉睡,而是在进行着一场为保障安全而争分夺秒的战斗。虽然无法实现24小时运营,但许多城市的地铁系统已经建立了弹性调度机制,会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延长运营时间,尽力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好了,本次探访就先告一段落了,欢迎持续关注通行线,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