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通运行,这是在中国铁路极为常见的操作。我们享受着主要城市之间一车直达无需换乘便利的时候,就是由直通运行将一条一条线路串联起来,弱化线路概念,强调成网行车。丝滑得让人忘记了它的存在,这正是其优秀之处。

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上,情况却不太一样。上海是内地第一个直通的地铁系统,4号线以直通形式进入3号线的高架区间,得以成环运行。这套系统已经运行20年,但评价似乎仍然在先烈和先驱间摇摆。有人批评直通使它太复杂,但通通觉得,不同的乘客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出行路径,交通再复杂都不过分。如果交通只有单一的走向无法覆盖这些不同需求,那只能辛苦乘客自己动动腿复杂起来。

在实际运营中,3、4号线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除了没有多站台和复线制约两线班次之外,另一大常遭非议的点便是容易搭错车,目前申通在车站、车载广播和PIS上都写明线路,但主打一个措施是有了,好不好用就不管了。广播废话过多让人忽略重点,音量也未必全站台覆盖;PIS有双色区分但4号线在LED中经常是红色而非紫色等。

像波士顿这样识别色刷上车的在通通去过的城市中并不多
当然即使做得完善了,依然有问题:很多乘客专注滑手机,忽略广播,不看PIS,车来了看一眼颜色就上。然而2015年3、4号线投入的「黑包公」为了灵活调配,采用了黄紫双色,这本是很好的做法,但也让依赖通过色识别线路的方法失效。

莫斯科把识别色放在方向幕上而非车身上
目前「黑包公」车侧都贴有线路标识,但或许效果仍不够好,因此申通决定来了个洗脑式标识,贴纸不但比原来大了2倍以上,而且每扇客门旁都贴一张,全车总共122张贴纸,不愧是贴纸之王申通。通通觉得申通这个让3、4号线字样更加醒目甚至有些「啰嗦」的做法不算很糟,它确实需要优化车站以及车内外的提示。不过贴纸也背离了方便3、4号线车辆灵活运用的初衷,有些遗憾。至于效果如何,还得广大乘客亲身体验。

维也纳地铁新车均为奥地利红,不区分线路,线路识别色主要出现在站台和车内
上海4号线直通运行已经20年,双色新车上线也已10年,但仍需要贴纸来帮助识别,不禁让通通思考,我们是否太过于依赖颜色,这种非常直观,但信息传递能力不足的方式来作为主要区分列车的方式?通通去过不少国家地区的城市铁路,它们大都有识别色,但很少像中日这样把色带刷一整列车的。更多是在车站装饰等不太会变换线路的地方,而对于列车,颜色则主要出现在方向幕等更改起来非常简便的地方。随着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复杂,颜色识别的不足也会更多地暴露,而且不用说提示大小交路等复杂功能,光是在提示线路上,一些城市已经遇到了颜色面对几十条线路不够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