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底,港铁为庆祝45周年,在红磡站开启了「站见」铁路展。转眼间已经展出超过一年。相信不少小伙伴要么已经亲身探访,要么也在网上看过不少探访视频了。那么问题来了,当时间来到2025年的下半年,这场展览还值得我们专程再去看一次吗?今天,就让通通带你再探红磡。

1360E6D0-0ABC-4C61-9806-B000DDF40062.png

展览入口位于红磡站的前直通车售票大堂外,进入车站大堂的主展区,首先看到的是一系列信号灯以及列车部件,也有在地下铁路初期投入服务时,设置在车站显示时间的雷达钟。墙上张贴的许多当年的老海报,无论是字体设计还是颜色搭配,都比现在要有趣得多。接下来是十分具有港铁特色的马赛克站名墙,旁边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互动音响装置,站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式地听到来自港铁在全球各地运营线路的车站广播,包括内地的港铁深圳、杭港地铁以及京港地铁等。

99083339-39C8-4915-B23F-E7E563C92682.png

当然,整个展览的重头戏,还得是停靠在老站台上的经典列车。对于许多往返粤港两地的朋友来说,九广通绝对是充满回忆的时代符号。自1998年投入服务以来,这列独特的双层列车承载了无数人的团聚与别离。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它也光荣退役。今年年初,港铁将九广通的机车、1节特等车厢及1节一等车厢搬回了红磡站曾经的城际直通车站台上。车身上的港铁Logo和九广铁路的「KTT」标志并存,也是属于两个时代的印记。

接下来就跟通通一块上车看看吧,车厢内的座椅织物、内饰面板也是在2018年刚刚完成过一次翻新,状态保持得相当不错。KTT诞生于一个跨境出行仍相对正式、频率不高的年代,旅途本身就是一种值得享受的体验。它所提供的舒适与服务,与今天我们追求高效、便捷,但所有列车内饰都趋于统一化的高铁,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DC0B5876-16FE-4445-877A-61B3DFCAB854.png

看完了KTT,我们再来看看停在旁边的东铁线第一代电气化列车「黄头」,以及服务了香港市民40年的中期翻新列车「乌蝇头」。走进它们的车厢,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黄头」诞生之时,彼时的新界地区尚待开发,因此车内更像传统的郊区火车,排布着横向的独立座位。而仅仅十余年后,随着蓬勃的跨境客流与本港的通勤客流叠加,翻新后的「乌蝇头」布局也重新设计,改为了我们如今十分熟悉的地铁座,中部也加装了密集的扶手。这两代列车的变迁,也共同见证了东铁线从郊区铁路到通勤动脉的演变。

参观结束后,每位观众可以随机领取一张复刻版车票卡作为纪念品。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2025年的现在,港铁的「站见」展览还值得去看吗?在通通看来,「站见」之所以特别,并不仅仅在于展出了几款退役列车,更重要的是,它集齐了香港铁路那个最多元化时代的几位关键角色。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设计哲学和出行理念,共同构成了那个充满探索精神和鲜明个性的时代。

97B562DC-31AA-4CBB-A554-FDE0F6250318.png

所以,「站见」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封存了那段有趣的历史。它提醒着我们,香港铁路曾有过如此多元和充满温度的过去。而这,或许正是当下这个追求效益的时代里,可能再也无法体验到的风景。 和刚开幕时一票难求的情况不同,现在展览的网上预约已较为充足,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灵活安排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