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无轨电车系统曾稳居世界头把交椅长达半个世纪,如今其电车系统规模依然位列欧洲第一。然而其中的无轨电车却仅剩下3辆。
1920年,列宁提出了「电化全俄」的口号,并将全国电气化计划称为“第二党纲”,而交通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除了继续发展有轨电车之外,苏联还引入了无轨电车作为补充,两者一同组成地面电力交通体系。即使苏联境内化石能源丰富、很多城市交通对爬坡要求不高,但它依旧成为了全球推广电力交通最激进和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1933年,苏联首条无轨电车线路在莫斯科开通,并很快在全联邦范围内推广。如今西到加里宁格勒,东到伯力和海参崴,甚至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都建立了无轨电车系统。明斯克、基辅、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无轨电车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亦名列前茅,而首都莫斯科无疑是其中最为繁盛的代表。
在鼎盛时期,莫斯科曾拥有近2000辆无轨电车,行驶在总长达600公里的线路上。这种庞大的电化区间,使得线路永久性调整的灵活性也得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轨电车机动性不足的问题。不过通通也观察到,尽管俄罗斯无轨电车系统在规模上首屈一指,其技术水平却并不算高。过路口、过分线时速度偏慢,整体运行效率不如捷克等东欧国家。
当然,无轨电车只是电力交通的一种手段,列宁当年也并未指定采用哪一种方式。90年前,它或许是最优解,而如今未必如此。正如其迅速崛起一样,莫斯科无轨电车的衰亡也极为激进:2020年8月25日凌晨,最后一辆无轨电车结束了服务。从世界第一到几近全灭,仅用了六年。
与此同时,莫斯科在短短几年间投用了数以千计的国产钛酸锂纯电动巴士,组建起全欧洲最大的电车车队。无论从数量还是覆盖范围来看,均已全面超越了昔日的无轨电车,并且仍在持续扩张中。
由于无轨电车和公交系统原本采用的是不同的线路编号体系,莫斯科在原无轨电车线路编号前加上“T”字前缀,以避免与巴士线路重复。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仍能从满街的“T线”中辨认出哪些线路曾是无轨电车,借此感受曾经的辉煌岁月。
当然,莫斯科无轨电车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就在正式停运一周多之后的9月4日,一条全新的博物馆T线宣告开通:从共青团广场出发,顺时针单循环绕行15分钟就能走完3.6公里的全线,这也是它的表定间隔。因此,尽管官方配属3辆SVARZ-MAZ-6275电车,但通通观察实际每天只出动1辆运营。它曾宣称将不定期使用经典老车,但这个承诺至今尚未实现。
通通乘坐了几圈,整条线路不长,没什么景点,也没什么客流点,当然这条线路更多是作为一个移动观光项目,因此也不在乎客流,一圈乘客可能不超过十人,除了通通似乎也没有一个人是特地来看它的。司机是一位中年大叔,虽然不会讲英语,却能感受到他的友善与热情。倒也开得悠闲,坐得舒适。
探访这条线路的外国游客并不算多。它诞生于疫情期间,随后又赶上俄乌冲突,西方游客访问俄罗斯的数量锐减;此外由于修路原因,它从2022年4月起停运了一年半,直到2023年末才恢复。如果到访莫斯科,不妨来体验一下这条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