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全日空第三架A380“橙海龟”(注册号JA383A)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启程返回东京,标志着“海龟”系列客机在厦门的定检工作暂告一段落。从最初飞友圈内翘首以盼,到之后普通市民也来“打卡”,在厦门拍“海龟”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承接此次“橙海龟”定检工作的,正是位于厦门机场的厦门太古。作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飞机维修企业,运作30年来,已经通过调机的方式,“接待”了超过4500架进场维修的飞机。
同所有飞机一样,作为民航客机“巨无霸”的A380,也需要定期维护。飞机通常根据飞行小时数、飞行起落数等指标划分维修等级。对于耗时较短或等级较低的日常检修,航空公司常基于时间和成本考虑自行完成,而当飞机飞行到一定年限,就必须进行深度检查。正所谓“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飞机大修所需要的场地、工具、人员、授权等要素相对复杂,不是所有航空公司都具备大修的能力。
A380作为“空中巨无霸”,与之配套的一切都是“加大码”的,航空公司独立承担深度维修很不划算,因此航空器运营人通常会选择信赖的维修企业进行维修。法航、全日空、阿联酋航空都是厦门太古的长期客户,加上厦门太古具备相应的资质,A380远道而来便不稀奇。
作为全球最大的客机,它的每一次起降都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被放大到了极致。这座机场在高度城镇化的市区之中,四周居民区环绕。当这个庞然大物在如此贴近城市的环境降落时,这种工业力量与市井生活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观。
加之高崎机场是单跑道运行,航班起降高度集中,更让“看飞机”变得格外过瘾。机场周边更分布着像清水宫这样极具闽南特色的经典机位,红砖古厝、飞檐翘角与掠过头顶的现代钢铁巨鸟同框,画面极具戏剧张力和文化碰撞感。
如果说A380的机型本身已是话题焦点,那么全日空的“Flying Honu”系列涂装则为其增添了别样趣味。当冰冷的工业巨兽,被赋予了憨态可掬又色彩鲜明的海龟形象,它们就不再仅仅是飞机,这种独一无二的“高颜值”大大降低了欣赏门槛, 使其不再是航空爱好者的专属乐趣,更成为连普通市民也由衷赞叹的可爱风景线。
而且由于全日空并不像大多数航司一样,会将A380轮换在不同的航线上,而是固定执飞东京至火奴鲁鲁。因此,想在这两个地方之外的地方看到这几架飞机就变得十分困难。正是因为来到厦门太古进行定检,大家才能“期间限定”在中国看到这几架飞机。所以,每一次“海龟”抵厦或离厦,其航班信息都会提前在飞友圈中传开。从专业的“长枪短炮”,到普通的手机镜头,大家自发聚集在机场周边的各个拍摄点,只为见证和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看飞机本身已充满乐趣,且近年来受高昂运营成本和疫情冲击,四发宽体客机的时代正加速落幕, A380这款曾经的“空中王者”也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提前退役。“看一眼少一眼”,成了许多人心照不宣的共识。加之厦门机场即将转场至翔安,虽然机场硬件条件有大幅提升,但因为周围环境等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高崎的观感。
这俩双双即将落幕的组合点燃了公众的热情,将拍机变成了打卡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甚至吸引了官方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伴随着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这股打卡文化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专程前来,为的就是亲眼目睹“巨无霸”从头顶掠过的震撼,并拍下属于自己的那张认证照。
余翔 摄
令人欣喜的是,面对这股自下而上的热情,高崎机场官方方面的态度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机场开始有意识地将分散的飞友聚拢,组织“高崎见一面”系列活动,邀请部分飞友到内场区域满足拍摄需求,通通也成了幸运儿之一。在这次“橙海龟”抵厦前夕,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将跑道临时变更的消息通过直播等形式发布了出去,以便大家能够顺利拍摄到飞机落地的画面,避免扑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机场对航空文化态度的巨大转变。
拍海龟,不仅是为了定格它的可爱,更是为了珍藏一个即将逝去的航空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一款传奇机型的致敬,是一个庞大群体对航空的认知与兴趣被点燃,更在无形中播撒下航空文化的种子。正是厦门这座城市、这座独特机场与民众热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以最浪漫、最亲民的方式,让厦门卓越的航空保障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深入人心。
通通也希望,这股力量也能够让厦门成为中国航空文化扬帆起航的港湾,推动中国航空文化浩荡前行的强劲东风。